top of page

孩子不許哭?!

陳彥琪 Jessica Chen 諮商心理師



「來,你去跟那個老師說,你今天是不是壞壞,你都哭哭!」

「侯~那個妹妹不乖,不要學她。」

「哭哭好醜唷~你看,你也是這樣!」

每當親子館閉館的時候,很多孩子因為玩得不夠開始耍賴,就開始倒在地上打滾大哭,此時各種驚天駭地的哭聲此起彼落,並伴隨著爸爸媽媽(或是阿公阿嬤)無奈的好言相勸,或甚至是氣急敗壞的叫罵聲。

孩子一直哭鬧倒地不起,往往會讓我們倍感焦慮,尤其在大庭廣眾之下的壓力,好像更在審視著自己有沒有能力教育好孩子,使得我們對於孩子的情緒容忍度變得更低、難以接受或甚至大吼:

「你到底還要這樣多久?」「不准哭!你這樣子下次不要來了!」

我常常遇到父母親苦惱地詢問我,孩子的情緒問題到底該如何是好?在回答之前,我有個好奇:情緒是什麼?是什麼讓我們對於負向情緒總是感到排斥,覺得那都是不應該的?

情緒有喜、怒、哀、樂好多種,那是我們對於週遭事情所形成的心情感受,看到捷運傷人的新聞我們會恐慌、聽聞小燈泡事件我們會憤怒、哀傷,這些都是正常的,即便有些情緒被稱作為「負向情緒」,他們也是中性的,被人們所不喜歡的其實是衍生而出的「負向行為」,不如願我就一哭二鬧三上吊,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要。我們為什麼不喜歡哭泣的情緒?好像那就代表了弱者的表現、無法解決問題、情緒化的行為,我們的文化習慣禁止負向情緒的抒發:「不要再哭了!」「有什麼好生氣的!」,而不願意去好好瞭解或傾聽負向情緒的聲音,但往往,這些情緒的被拒絕與累積堆疊,就是發展出「負向行為」的原因。

情緒管理不等於情緒壓抑:告訴孩子,我知道你生氣/難過,我會好好陪著你,所以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你的挫折與難受。

前陣子我跟先生規劃了兩人的小旅行,孩子託給阿公阿嬤照顧,果不其然回來後孩子變得相當粘人,要求很多並且百般不順從,不如意的時候這傢伙甚至會立刻倒在地上嚎啕大哭,像章魚一樣吸在地板上抱也抱不起來,當我花很多時間費力去抗衡女兒:「不可以這樣!」、「現在不行!」,我往往是輸家,不僅浪費更多時間,也讓家人煩躁,彼此壓力火氣都變大。

後來我發現當我調整一下做事順序,試著先回應孩子:「你想媽咪一整天了,現在想要我陪你玩是嗎?」,她馬上安靜下來含淚點點頭,拿著娃娃要我陪玩,過了不久後我再問她:「那娃娃肚子餓餓了,媽咪也餓餓了,你要陪我們吃飯嗎?」我女兒居然就開心抱著娃娃跑去客廳然後「放生媽媽」,前後不過10分鐘的時間,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真正的聽見,我便可以引導她反過來陪我一起做正事,她也能感受到媽媽對她的重視,我們獲得雙贏的局面,而不是母女倆「互相傷害」。

有時問題不見得能解決,但是心情可以被聽見。

不只是對孩子,我們也很常誤會情緒管理的本質,忍耐、壓抑、吞下去變成我們養成的情緒習慣,於是變成什麼事情都不說、消極與厭世的大人;但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,面對失戀的朋友我們想盡方法勸對方看開、放下都沒有用,偏偏有的時候你什麼都不做,光只是聽他說,對方卻好了——其實有的時候對方要的不是解決方法,而是有沒有人可以理解他的心情,支持他的喜怒哀樂,他就能獲得能量繼續走下去。

負向情緒沒有不好,它只是需要被陪伴、傾聽與處理。

孩子比我們有更多敏感的情緒與各種你意想不到的表達方式,還記得迪士尼動畫《腦筋急轉彎》(Inside Out, 2015)裡頭的五位情緒擬人化的小角色嗎?他們分別是樂樂(Joy)、憂憂(Sadness)、怒怒(Anger)、厭厭(Disgust)和驚驚(Fear)。

發現了沒?被我們認定是負向情緒的角色居然這麼多,而且大家都各司其職,是構築我們生活與回憶的重要元素而缺一不可。每一種情緒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,也反映了孩子們多采多姿的世界,因此面對孩子的情緒,建議爸媽先深呼吸一口氣,不妨坐下來好好聽聽,而不要急著硬碰硬,便可以減少惱人的情緒行為發生。

我們都希望孩子能開心長大,但孩子不會就此沒有負向情緒,因此我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當孩子出現負向情緒時,他會想傾訴的那個人。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們,也請我們好好傾聽與陪伴自己的負向情緒,最後給自己一個擁抱與安撫:辛苦了,我已經做得很好囉!


歡迎加入及推薦看見心理Line@ 隨時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與文章

同時也可以使用Line@詢問及直接預約我們專業的心理師喔!

喜歡這篇文章嗎? 歡迎分享看見心理的好文給朋友喔 😄

想常常收到心理好文嗎? 把「看見心理」的LINE分享給朋友➡️ https://line.me/R/ti/p/%40seeingcounseling

或者搜尋「看見心理」的LINE ID➡️@seeingcounseling


bottom of page